茶叶的作用范例6篇

时间:2024-02-26来源: 首页*中鸿娱乐注册*中鸿登录平台首页

  1、清肠排便:荷叶茶里含有大量纤维,可以促使大肠蠕动,有助排便从而可以清除毒素。

  2、利水排毒:荷叶茶还有极佳的利水功效,久坐少动的上班族、容易水肿、脾虚、气虚的人群,就要多喝荷叶茶了。

  3、消脂减肥:荷叶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能有效溶解脂肪,化浊去腻防止脂肪积滞体内。

  4、帮助新陈代谢:荷叶茶能补充人体在肠道消耗的茶瘦素,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让你变成易瘦体质。荷叶茶作为一种保健茶,虽然不象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无任何副作用,对“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人士,中老年朋友以及希望保持身材苗条的女士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前,商业竞争已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阶段,打造和强化品牌是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没有强势知识产权支撑的“品牌”注定是缺乏稳定性的,茶叶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知识产权的形态之一就表现为品牌,知识产权是增强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对茶叶品牌建设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以为转型升级中的茶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提升自身及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影响,“十二五”时期,品牌建设首次纳入国家规划,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茶叶作为我国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应该顺应新形势发展,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品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但就茶叶品牌建设的现状来看,其品牌“多、杂、小”,且区域品牌居多,尚无“龙头品牌”,品牌建设还不到位,有品种无品牌既是我国茶叶销售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同时,还存在着企业品牌创建的主体意识缺失,品牌建设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提升茶叶品牌意识,助推品牌建设。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实力与形象的重要标识,是企业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推进企业增值、可持续发展中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效应。

  企业发展离不开产品与服务等产出物生存,任何产品都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企业若想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生产和营销之外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或运营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这种能力的构成部分,但是,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价值的复制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如何巩固企业的异质竞争力,将聚焦在品牌之上。品牌生命周期越长,核心竞争力越大,一个企业只有依靠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可口可乐执行董事公司RobertoGoizueta表示:“品牌是企业的固有价值,来源于长期的信誉积累和集体智慧,不会因为物质设施的毁灭而流失,其是企业最为稳固的价值体现。”毋庸置疑,茶企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延伸的支柱,为茶企生存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助推茶企积蓄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品牌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其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无形资产,在商品市场中可以直接转换为企业价值,同时,因为品牌所有者可依据品牌优势获取利益,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拓展产品影响力,品牌价值的内蓄力得以增强,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该种价值虽不能直接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但它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大,并且可以通过转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市场交易。

  我国茶叶品种丰富、产量高,但并没有形成自身品牌效应,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无法吸引消费者关注,而茶叶品牌的加快建设,有效弥补了这一点,其通过意识层面,最终落在了行为上,也即品牌忠诚度,其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类别时,对某个品牌偏向性的行为反应,一般,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印象,源于其对品牌价值的认知和感受,富有内涵的品牌往往更能留住消费者的心,企业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之后,顾客便会从内心深处诚恳的认可企业品牌,从而达到通过品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目的。

  行销管理大师PhilipKotler曾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企业成立后品牌力就是因为服务或质量,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在当前经济转型压力下,茶产业若想迅速崛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集中于创造有核心影响效应的“强势品牌”,但是目前的茶叶品牌建设还未形成完整的思路与机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市场竞争驱动下,创建茶叶品牌,并通过宣传提高品牌价值,是茶叶行业拓展其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诸多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茶产业整体实力弱,产地分散、规模较小、发展较为封闭,缺乏争创名牌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导致其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经营上,主要考虑产品销量的提高,忽略了品牌创立和经营;同时,一些茶企业安于现状,固守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联动机制尚弱,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聚集效应,且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偏低,致使茶叶深加工受限,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效益差,直接影响了茶叶品牌建设能力的发展,进而降低了茶叶品牌的塑造及影响力,如对于云南普洱、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这些知名茶叶品种,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茶叶的“龙头品牌”却寥寥无几,茶叶品牌建设面对有品种、有产地无品牌的尴尬境遇。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但只有品牌,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予以配合,茶叶品牌效应也无法实现。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品牌战争”转换为“品牌经营能力的竞争”,我国茶叶品牌因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一些大型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但由于不善于品牌经营,致使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甚至是被市场遗忘;同时,部分企业在产业品牌遭受假冒伪劣等不法侵害时,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忽视自我品牌的保护,使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品牌优势逐渐丧失,品牌效应未及发挥即消失殆尽。

  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将品牌界定为:“是一种名称、标记、颜色、术语、符号或图案,或者是它们的集合体,是差异性的产品标识”,将该种品牌标识注册成为商标之后,企业即可获得法律保护并拥有品牌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产权,与品牌存在某种共通性,其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在茶叶品牌建设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速度品牌保护是当今微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茶叶品牌建设在研发、申报、制造、交易和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保护和维权的问题,我国知识产权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质量与数量均得以明显改善,目前,知识产权体系中有关茶叶品牌建设的内容涉及:商标权、商业秘密、产地标记权、专利权等,这些有效涵盖了茶叶生产、制造、加工及包装的全过程,企业可通过以下策略来推进茶叶品牌建设:在商标的保护方面除了注册一般的商标外,为了使茶叶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保护,可以将其注册为企业主商标;申请与之相关的联合商标,防止他人打球,混淆视听,以假乱真;专利申请,茶叶深加工工艺、独特包装、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商标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海关备案保护,获得商标、专利后,可以进行海关备案,使权利可以在进出口的环节获得保护;及时对所获得的商标、专利进行域外注册,防止国外抢注或侵权现象的发生。

  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类侵权现象,这不仅要求企业具有品牌保护意识,在茶叶品牌设计出来之后,及时的进行商标、专利等申请,如若发生品牌侵权的现象,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向“傍名牌”产品挥动利剑,禁止“拿来主义”,并获得利益赔偿;同时,知识产权的发展,也为茶叶品牌的保护提供“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两种方式,一旦发现茶叶品牌被模仿、抄袭,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向有权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申请行政处理,且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这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地打击了制假贩假、偷窃创新企业成果、搅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茶叶品牌的建设、品牌形象的塑造及拓展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得茶叶品牌的无形资产得以保护,也为茶叶品牌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前进动力。

  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茶叶品牌的价值效应只有经过宣传后,才有可能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知,进而将价值效应释放到企业未来发展之上,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度拓展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帮助,需要巨大的社会参与,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而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品牌形象的输出和宣传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了“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规格授予”的新思路,致力于构建明晰、科学和先进的知识产权评估、审查和授权体系,并细化了包括品牌管理、实施、运行等内容,为品牌建设、宣传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用法律规范来约束社会公众行为,通过典型品牌侵权案的宣传,来增强和端正品牌意识、普及品牌知识,进一步巩固提升品牌美誉度,形成品牌影响力,为茶叶品牌的良好运行营造安全、健康的法律环境,以此发挥知识产权向前促进品牌建设水平提升,向后推进企业价值实现的双向传导作用。

  [1]张国华.运用知识产权推动茶叶品牌建设[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8(5):43-45.

  [2]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王志雄.关于推进我国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6(2):8-10.

  现代经济学将一切社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公共使用和消费,主要特征是消费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又依据满足其特征的程度,将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消费的拥挤性、非均等性、可排他性和一定的外部性是准公共产品的主要本质特征。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对于区域外的茶业主体具有排他性,对于区域内符合要求的茶业主体具有非排他性;对于区域内的茶业主体具有非竞争性,但区域内的茶业主体企业制假贩假,会导致品牌的信誉、形象、价值等受损,多增加品牌消费者意味品牌建设和维护成本增加,品牌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消费成本均不为零。所以,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属于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经营也可以由私人经营,亦可以混合经营。但区域茶业公用品牌准公共产品经营主体的选择性,容易导致经营主体的缺失问题发生,进而陷入“公地悲剧”;其使用者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经济外部性,品牌维护与建设成本较高;茶业产品质量本身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易致发生逆向选择,使品牌陷入“柠檬市场”困境。凡此种种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参与区域茶业公用品牌创建过程,发挥引导作用。

  茶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茶叶产业链的发展历程考察,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茶叶产业与我国其他涉农产品一样,其产业链大致分为自由(培育)、整合和创新等三个发展阶段,在自由(培育)阶段和整合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是政府和市场,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是市场和企业。国内区域茶叶公用品牌价值较高的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核心企业已经由整合发展阶段向创新发展阶段过渡,比较而言,湘西地区茶叶产业链处于自由(培育)阶段,需要加速向整合发展阶段迈进。所以湘西地区茶叶产业发展急切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其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培育。由于湘西地区乃至湖南省的茶叶龙头企业实力、规模等相对有限,完全依靠市场化方式和力量难于实现湘西地区茶叶企业间的并购和品牌的顺利整合,实现湘西地区茶叶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业务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效益的品牌资源整合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规范性引导。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各地就开始了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40余年的努力,成绩斐然。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富士苹果(Fuji Apple)”、“神户牛排(Kobe beef)”、“鹿儿岛黑猪(Kagohima Black Pork)”等。日本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政策予以积极引导,特别是通过创立农产品和食品区域化支持基金,对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予以财!政支持。财政专款建设运营区域农业信息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功能为: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维护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方便政府、企业、农户间农产品业务信息的传递。如北海道经济产业局创建帮助和鼓励区域公用品牌的专门网站。此信息服务机制之举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打下稳固基础,为推动发展区域公用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

  智利政府专门设立农产品出口促销基金(PROCLIE),主要用于资助农产品市场调查、出口信贷、质量提升计划、驻外机构的营销活动等,其重点区域为拉丁美洲和亚洲,通过设立办事处,向农产品出口商提供信息,每年协助其参加国际贸易展会等贸易活动达600-800次,宣传智利农产品品牌,强化品牌国际地位。为应对智利农产品在南半球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遇到的品牌质量不稳定导致的出口贸易量的波动问题,智利政府强化政府监管,批准执行《按质量标准建立新鲜蔬菜水果出口检验制度》法案,进而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农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维护品牌质量信誉,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奠定了坚实基础。

  湘西地区茶业生产经营者各类族群在公用品牌建设中合作共建意识薄弱,中介组织职能欠缺等问题,客观上需要政府成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的引导者,首先可以引进专业咨询团队,针对品牌建设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区域茶业资源特点和优势,挖掘物质精神内涵,提出包括目标、定位、任务、步骤、保障措施等,为内容的区域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创建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建设规划,使之成为湘西地区茶叶品牌创建活动的纲领性依据。其次,要在规划基础上,倡导发展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国内外大品牌的观念,教育、引导茶农、企业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宣传和维护区域公用品牌。

  “有机茶”是以 自然 、卫生、安全及无农药残留为诉求重点,结合了20世纪末健康、养生的观念潮流,甚受消费者喜爱。有机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与一般农产品为区别,无法由外观确认。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人们才能认识有机茶。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香表示:有机茶并不是用有机肥料栽培就叫有机茶,有机茶除了讲究安全、卫生、健康,原则上应包括3个条件:一是不用化学肥料,可用堆肥,即过去单纯的自制堆肥,常用来作有机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为合成农药有残留的问题,会破坏生态环境,另外,除草剂也绝对不能用,因为部分除草剂发现有致癌物质,对使用者与消费者都有危害。三是从事此种方式的生产必须有3年以上的时间。如这三方面彻底执行,所产制的茶叶才能被称为有机茶[1-2]。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有机产品的认证,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和 经济 效益,为做大做强银奥茶业品牌,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茶已是银奥茶业发展的支柱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对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这3年来,由于国内外茶业市场的变化,常规茶生产效益一般,产销形势虽然继续趋好,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走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该地资源优势,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五凤乡与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顺县2个

  有机茶叶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整个项目每年投入达20多万元,对五凤茶叶产业能否形成省内特色产业和有机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因此,浙江银奥茶业 发展 有限公司对这个有机产品的标准执行十分重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公司建立以许明香总经理为组长、徐登岸副总为副组长、聘请夏成鹏为技术顾问、黄松为公办室主任的有机产品管理小组,并且聘请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专家为有机茶生产指导,制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手册,按gb/t 19630.1-4 2005《有机产品标准》要求认真抓好有机茶的生产,特别要严把质量关,还要按计划抓好生产加工,确保有机茶质量安全;此外要对质量实行全程监督,切实抓好有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归档,确保记录材料的完整性。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__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 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在有关贸易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为:地理标志是鉴别原产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地区或一地点的产品的标志,但标志产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确定的特性应主要决定于其原产地。地理标志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茶叶的种植、生产及销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茶叶的独特品质与其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茶叶是最适合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愈发重视,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为茶叶主产地政府、茶农及茶叶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与之伴随的是,少数不良商贩以次充好、滥用标志,导致某些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声誉受损,伤害了正规茶叶生产、销售相关主体的利益。对此,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政府或茶叶生产行业协会积极建立保护机制,以杜绝少数茶商失良行为对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声誉造成的伤害。安徽省是我国“名特优”茶的重要产区,已申请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主要有:黄山毛峰(2002年)、太平猴魁(2003年)、霍山黄芽(2006年)等。本文即选择安徽省为例,站在茶叶产业各主体利益和谐视角下,考评目前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效果。

  赵荣、姜含春(2012)研究认为,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地区内的生产者集体,以茶叶协会或政府部门为代表,他们是茶叶地理标志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地区内的生产者个体,他们既享有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权,也需身体力行地保护该使用权;茶叶地理标志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他们从具有地理保护标志的茶叶产业中获得了经济利益、名誉利益,也是通过行政手段保护、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消费者,他们是茶叶地理标志的最终评判者,保护好消费者的利益也是保护茶叶地理标志。

  赵荣、姜含春(2012)研究表明,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利益主体间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部分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茶叶企业或未参加当地茶叶协会或为赚取更大的利益,降低生产成本,不按照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要求生产茶叶,从而导致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不稳定,扰乱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场。其行为直接损害了地理标志产品所在地其他守信企业的合法利益。

  由于茶叶地理标志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利益主体中的一方不能阻止或影响其他各方对该标志的使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搭便车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其他企业广告宣传的“便车”,二是搭“销售信誉”的便车。“搭便车”行为及其带来的利益会扰乱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正常规定实施,甚至误导部分销售商想方设法能搭上便车,这种利益冲突给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施带来障碍。

  3.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茶叶地理标志的短期违规利用和长期利益分享间存在冲突

  茶叶的好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一些利益主体在生产具有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时,急功近利、过度开发,或所在地政府盲目开发其他产业,都有可能影响当地自然环境,从而损伤茶叶品质。导致茶叶地理标志无法传承。

  目前,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依据是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以及200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商标法》主要以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形式对地理标志形成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则对地理标志形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①

  目前,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主体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茶叶产区当地政府、茶叶行业协会及茶叶生产者。政府主要表现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利用行政手段因地制宜地细化管理规则,使得法规运用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政府的保护职能还表现在跨地区沟通、协调。茶叶行业协会主要在技术层面形成地理标志保护,如设计注册商标,制定茶叶生产的标准及对茶叶质量进行规范监督,推进茶叶品牌宣传营销,打击以次充好的不法生产者销售者。茶叶个体生产者主要是以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把控茶叶质量来保护茶叶地理标志。

  设计专用标志,茶叶生产者必须根据要求向管理机构申请,才能在销售过程中使用该标志。实施产品质量认证,茶叶协会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并要求茶叶生产者严格按照要求生产,对售前茶叶质量进行监督。

  上述模式在今年安徽祁门安茶地标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得以体现。祁门县成立地标产品申报委员会,推动申报工作;安茶主产区芦溪乡成立安茶合作社统一安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当地茶农和茶叶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我国目前具有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约六十种,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婺源绿茶等等,无法穷尽探究地标保护模式的效果。因此,本文选择具有地标保护茶叶品种较多的安徽来考察地理标志保护为茶叶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安徽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名茶众多,中国十大经典名茶安徽占有三四。具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品有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极大地推动了安徽茶叶产业的发展。

  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224.5万亩,较1990年新增46万亩;全省茶叶产量9.53万吨,比上年增长8.78%,其中名优茶3.2万吨,比上年增长10.34%;全省茶叶综合产值180亿元,较上年增长13.23%,其中名优茶产值44.2亿元,较上年增长26.28%;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0家,较上年新增52%,合作社达806家,较上年新增44%;全省茶农人数达300万,人均收入2000元,较上年新增33%。

  从上述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名优茶不论从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率上都要高于全省茶叶的整体水平;而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增长率也较高;茶农收入增长率较高。由此,可知茶叶地标保护模式对安徽茶叶各个利益主体总体上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安徽茶叶地标保护模式虽然对安徽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保护主体自身的原因,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省各地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重视不够,基础建设投入不大,同其他产茶大省比较,茶园更新、开发落后。2000年至2012年间增加62万亩,增长38.1%,不仅低于全国的增长1.1倍,更低于河南、湖北的增长3.2倍和1.1倍的速度。

  我省茶叶单产始终较低,2012年,我省茶叶亩产42.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52.3公斤近10公斤。一方面,由于基础建设欠账太多,更新改造没有跟上,茶树老化、退化现象严重。同时,新技术推广缓慢,良种覆盖面积小,直接影响了茶树产出提高。另一方面,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整体产量的提高,由于我省主要从事绿茶生产,为满足口味品质的需要,茶农大都注重春茶生产,采摘季节基本保持春天一季,大量放弃夏秋茶采摘生产,也造成全年单产过低。

  安徽茶叶除一些传统名优精品外,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上,技术含量不高,加工明显不足,有些甚至沦为外销的原料,茶产品的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佳。此外,我省茶叶种植的效益也不高,2011年,亩均产值仅1623元,低于全国2348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各省,一定程度影响了茶农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如何使得茶叶地标保护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推动安徽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要改善安徽茶叶地标保护模式,就必须站在茶叶保护的利益主体视角。

  一是要做好我省茶叶生产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尽快改变当前下滑局面。二是要加强基础性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进行基础性的开发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发展后劲;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普及和培训,做好病虫害预报防治,开展市场监测,及时提供供求信息,解决产品销路。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茶叶生产。

  要加强茶园的开发,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无性系良种繁育,提高良种普及率,扩大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大科技运用和投入,扩大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态茶园;通过土地流转、连片开发,整合现有分片零散茶园,积极开辟新茶园,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振兴和维护好已有的老字号、老品牌,把它作为宝贵的资源,充分加以发挥和利用;管理和整合好现有众多品牌,解决好品牌杂乱,相互挤兑问题;要大力宣传品牌,树立品牌战略观念,通过招商、推介、展会等形式,把品牌打出去,产品推出来,效益搞上去。

  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种植、生产模式,加快品种改良;延长鲜叶采摘时期季节,提高鲜茶采摘率,特别要注重夏秋茶的采制和利用。二要根据不同季节时期原料特性,开发新品种,丰富成品茶种类,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消费的需要。三要转变茶叶加工传统,在品种和类别上做文章,利用夏秋茶制作青茶、黑茶等其他类别茶叶,增加成品茶产量。四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进行茶叶产品开发,将茶产品向茶饮料、茶保健、茶餐食、茶用具等方向延伸,提高生产附加值。

  ①吴雪华.我国地理标志两种保护机制的冲突及其对策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7.3.

  [1]赵荣,姜含春.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

  [2]赵荣,姜含春.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及效益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7.

  [3]占辉斌.黄山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经济效益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安徽省统计局.安徽茶叶生产现状、特点及发展建议[J].2013,4.



上一篇:南山区渔二村“开丁节”举行 张灯结彩舞醒狮 共品香浓“开丁茶”
下一篇:京城老字号 绽放新光彩喝下午茶、品煎饼果子、做身体护理 同仁堂以“健康+”撬动年轻消费者